查看原文
其他

【微课·与“民”同行】民法典合同编的亮点解析



为确保疫情防控期间学习培训不间断、自我充电不放松,推动检察事业可持续发展,按照院党组对于教育培训工作的指示要求,在充分利用北京市干教网、中检网院和学习强国等网络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创新学习培训方式,组织我院各领域检察业务专家、业务骨干录制系列微课程,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培训,进一步夯实应对风险挑战的政治思想基础,丰富专业知识储备,不断提升检察人员自主学习培训水平,共同战“疫”、共“课”时艰。



第59讲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合同编共计526个条文,基本占据了整个《民法典》的半壁江山,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多出98个条文。《民法典》合同编对我国现行的合同法律制度作出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亮点颇多。总体上看,《民法典》合同编科学总结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司法经验,对热点问题与实践难题都给予了积极回应,它的问世是我国立法技术日臻完善的标志之一。接下来,我们将围绕立法理念与立法技术两个层面,对《民法典》合同编的立法亮点进行系统解析。





导 读
一、革新立法理念:《民法典》合同编的新举措(一)扩大合同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二)完善典型合同的相关规定(三)强化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四)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五)对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给予积极回应二、优化立法技术:合同法律制度的新样相
(一)完善合同解除法律制度1.明确了合同解除时间2.履行不能场合的依请求解除(二)充实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制度(三)新增第三人清偿法律制度(四)改进代位权的行使条件

(文本框内上下滑动查看)


 一、革新立法理念:

《民法典》合同编的新举措 


(一)

扩大合同法律制度的调整范围


《合同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而《民法典》合同编的调整范围则不止于此。首先,根据《民法典》第四百六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在没有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时,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合同编的规定。其次,值得说明的是,此次民法典编纂并未单独设立债法编,债法的一般规定基本被融合在了总则编与合同编之中。例如,《民法典》合同编的第五百一十七条至第五百二十一条规定了调整连带债权债务的法律制度;再如,第四百六十八条作出了“非因合同产生的债权债务关系,在没有有关该债权债务关系的法律规定时,适用合同编通则的有关规定,但是根据其性质不能适用的除外”的规定。最后,《民法典》合同编的第三分编以准合同的形式将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法律制度纳入了合同编的调整范围。


(二)

完善典型合同的相关规定


在《合同法》施行以来的二十年间,我国民商事活动十分活跃,诸多《合同法》规定以外的合同类型被广泛运用。为适应现实需要,合同编在《合同法》规定的15种典型合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保证合同、保理合同、物业服务合同、合伙合同四种典型合同的规定。尤其是将物业服务合同写入法典的做法对于推进现代社会市域治理,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民法典》第九百三十七条到第九百五十条具体规定了物业服务合同的概念、合同主要内容、双方的权利义务,为解决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

强化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


合同编设立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基础上,突出对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保护。如《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四条第一款规定:“国家根据抢险救灾、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达国家订货任务、指令性任务的,有关民事主体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再如,《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利用合同实施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行为的,市场监督管理和其他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负责监督处理。”


(四)

加强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


《民法典》合同编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问题给予了充分关注,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合同编对格式条款的规制。


“格式条款是当事人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网络APP的普及,格式条款遍布了民事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格式条款通常由生产者或经营者单方面预先拟定,消费者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在格式条款被广泛运用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虽然《合同法》要求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并采取合理的方式提请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的条款。但并未对不履行说明或提示义务的法律后果作出规定。针对这一问题,《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明确作出了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致使对方没有注意或者理解与其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的,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


(五)

对社会公众关切的问题给予积极回应


法律源于生活,法律制度的设计亦应致力于便利民事活动,保障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引领社会新风尚。随着电子商务和快递业的发展,网络购物越来越普及,作为民事基本法的民法典亦应紧跟时代步伐。《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九条将书面形式合同的订立方式扩展到了以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方式能够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以随时调取查用的数据电文;在此基础上,《民法典》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订立电子合同的相关规则进行了明确。
第四百九十一条第二款:“当事人一方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发布的商品或者服务信息符合要约条件的,对方选择该商品或者服务并提交订单成功时合同成立,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民法典》第五百一十二条第一款:“通过互联网等信息网络订立的电子合同的标的为交付商品并采用快递物流方式交付的,收货人的签收时间为交付时间。电子合同的标的为提供服务的,生成的电子凭证或者实物凭证中载明的时间为提供服务时间;前述凭证没有载明时间或者载明时间与实际提供服务时间不一致的,以实际提供服务的时间为准。”
近年来,我国的城市房屋租赁市场规模巨大,房屋租赁纠纷屡见不鲜。《民法典》在合同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基础上,对实践中的新问题作出了及时的回应。例如,《民法典》第七百一十三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了在承租人的过错致使租赁物需要维修的情形下,出租人不承担法定的维修义务。再如,《民法典》第七百二十六到七百二十八条对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作出了明确规定。“出租人出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出卖之前的合理期限内通知承租人,承租人享有以同等条件优先购买的权利;但是,房屋按份共有人行使优先购买权或者出租人将房屋出卖给近亲属的除外。”“出租人履行通知义务后,承租人在十五日内未明确表示购买的,视为承租人放弃优先购买权。”“出租人委托拍卖人拍卖租赁房屋的,应当在拍卖五日前通知承租人。承租人未参加拍卖的,视为放弃优先购买权。”“出租人未通知承租人或者有其他妨害承租人行使优先购买权情形的,承租人可以请求出租人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出租人与第三人订立的房屋买卖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
针对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套路贷”、“校园贷”问题,《民法典》第六百八十条在借款合同章节中明确禁止了高利放贷行为,要求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针对此前引发热议的高铁“霸座”现象,《民法典》第八百一十五条第一款作出规定:“旅客应当按照有效客票记载的时间、班次和座位号乘坐。旅客无票乘坐、超程乘坐、越级乘坐或者持不符合减价条件的优惠客票乘坐的,应当补交票款,承运人可以按照规定加收票款;旅客不支付票款的,承运人可以拒绝运输。”

  二、优化立法技术:合同法律制度的新样相


(一)

完善合同解除法律制度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要求恢复原状、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要求赔偿损失。”可见,合同解除对合同主体的权利义务影响甚大。为进一步完善合同解除制度,《民法典》增加了对合同解除时间和履行不能场合下依请求终止合同的规定。


01


 明确了合同解除时间

合同具体的解除时间关乎到合同权利义务终止的时点,在实践中是双方当事人的常见争议焦点。《民法典》对通知对方的解除和直接诉讼仲裁的解除时间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民法典》第五百六十五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法主张解除合同的,应当通知对方。合同自通知到达对方时解除;通知载明债务人在一定期限内不履行债务则合同自动解除,债务人在该期限内未履行债务的,合同自通知载明的期限届满时解除。对方对解除合同有异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解除行为的效力。当事人一方未通知对方,直接以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方式依法主张解除合同,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确认该主张的,合同自起诉状副本或者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对方时解除”。


02


 履行不能场合的依请求解除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的合同,如在笔者办理的“李某与孙某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一案中,根据军产房的相关管理办法,双方无法办理过户,因而买受人不能取得房屋所有权,出卖人构成违约行为。但作为守约方的买受人不同意解除合同,双方不能够达成解除协议,本案亦不存在约定解除的情形。又根据《合同法》的规定,作为出卖人的违约方不能够主张法定解除,合同履行陷入僵局。针对类似情形,《民法典》为妥善处理陷入履行僵局的合同进行了较完善的制度设计。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 (一)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

  • (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

  • (三)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请求履行。


有前款规定的除外情形之一,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终止合同权利义务关系,但是不影响违约责任的承担。”


(二)

充实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制度


《合同法》虽然规定了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但对于第三人能否直接请求债务人履行和承担违约责任未进行明确规定。对此,《民法典》对相关制度进行了完善。《民法典》第五百二十二条规定:“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第三人可以直接请求债务人向其履行债务,第三人未在合理期限内明确拒绝,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的,第三人可以请求债务人承担违约责任;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可以向第三人主张。”
向第三人履行的合同,又称为“为第三人的合同”或“利他合同”,是指将合同所生之权利直接归属于第三人的合同。例如以第三人为受益人的保险合同。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构成要件为:
  • 1.合同约定由一方当事人向第三人履行;

  • 2.合同为第三人创设相对于债务人的权利;

  • 3.债权人具有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的权利。


对于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效力,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 1.对第三人的效力:第三人因该合同而直接取得履行请求权,此请求权与一般债权无异,故于履行障碍场合,第三人仍享有第二次的请求权,如请求损害赔偿等。

  • 2.对债权人的效力:债权人是向第三人履行合同的当事人,可以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权人债权的内容与第三人债权的内容并不相同,即第三人可请求债务人向自己履行,而债权人只能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而不能请求债务人向自己履行。但债务人不履行其债务时,第三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与债权人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在内容上亦不相同,第三人系请求债务人赔偿其未向自己履行所生的损害;而债权人则只得请求债务人赔偿其未向第三人为履行所生的损害。

  • 3.对于债务人的效力:债务人属于合同的当事人,对第三人直接负担债务,其基于合同所生的一切抗辩权均可对抗受益的第三人。


(三)

新增第三人清偿法律制度


此次《民法典》编纂正式确立了第三人清偿法律制度。
《民法典》第五百二十四条:“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第三人对履行该债务具有合法利益的,第三人有权向债权人代为履行;但是,根据债务性质、按照当事人约定或者依照法律规定只能由债务人履行的除外。债权人接受第三人履行后,其对债务人的债权转让给第三人,但是债务人和第三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三人清偿,是指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有意识地清偿他人的债务。在有履行辅助人的场合,履行辅助人所作的清偿是以债务人的名义进行的,不属于第三人清偿;不具有代理或代行清偿权限的第三人,以代理人或使者的身份以债务人的名义清偿债务时,不构成第三人清偿;另外,在第三人把他人债务当做自己的债务进行清偿的场合,亦非第三人清偿。
第三人清偿的法律效果为:
  • 1.第三人既可为清偿,第三人的履行与债务人的履行发生同样的效果,债权人无正当理由而不受领的,可构成受领迟延。

  • 2.如第三人清偿经债权人受领,并构成有效的第三人清偿,债权消灭。除第三人以赠与的意思为清偿的外,因第三人清偿发生第三人与债务人之间的求偿关系,这便是清偿代位的问题,债权及其担保转归该第三人享有,因而,第三人的清偿仅发生使债权相对消灭的效果。

  • 3.在第三人的履行为不完全履行、债权人可请求完全履行场合,依具体情况,债权人可拒绝第三人的履行、请求债务人完全履行。


(四)

改进代位权的行使条件


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只有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时,债权人才能主张代位权。在司法实践中,大量出现了债务人利用其债权到期前的“时间差”与次债务人恶意串通,损害债权人合同权利的案件。一些情形下,债务人恶意利用诉讼时效期间与破产申报制度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可见,在现行《合同法》的制度框架下,代位权制度难以充分发挥其作为合同保全制度的应有作用。

为妥善解决类似问题,《民法典》第五百三十五条第一款:“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或者与该债权有关的从权利,影响债权人的到期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相对人的权利,但是该权利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由此,《民法典》在时间与对象两个维度上扩展了代位权行使的条件,切实加强了对债权人合同权利的保障:
  • 一方面,《民法典》大大提前了代位权行使的时点,不再以债务人的债权到期为限。只要存在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债权的情形,债权人就可以及时主张代位权。

  • 另一方面,《民法典》增加了代位权行使的对象,在债务人怠于行使与其债权有关的从权利的情形下,债权人也可以行使代位权。


在此基础上,《民法典》第五百三十六条中进一步规定了债权人代位向债务人的相对人请求其向债务人履行、向破产管理人申报或者作出其他必要的行为的权利,这一制度设计对于防止债务人恶意利用相关制度逃避债务大有裨益。

往期回顾


第58讲:【微课·与“民”同行】民法典物权编之理念变化和增改亮点阐释

第57讲:【微课·与“民”同行】民法典及其总则编

第56讲:【微课·行检微课堂】政府信息公开案件在司法实践中的常见问题

第55讲:【微课·行检微课堂】投诉举报答复可诉性的判断标准

第54讲:【微课·行检微课堂】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课程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